清明节除了要祭奠祖先,还有一些清明节习俗,那清明节吃什么风俗食物呢?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。
一:青团
在清明吃青团,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,虽历史悠久但是模样一直未曾改变,古时主要作为人们的祭祀用品,后来也因可以不用加热拿来就成了寒食节和清明的传统美食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到如今早已成为人们追捧的时令小吃,古人认为吃青团有预防疾病的作用,人们还会互赠青团增进邻里和亲人之间的感情,有希望家庭幸福美满,家人健康长寿至美好寓意。
青团的做法:
材料:糯米粉500克,大米粉100克,艾蒿1把,食用碱面3克,豆沙馅适量。
1,锅里稍微放上一点水,加上艾叶和食用碱面煮2分钟,样可以去掉艾蒿的苦涩味道,让颜色更绿。
2,倒入料理机中搅打成细腻的泥状,倒入大碗中,加入糯米粉和大米粉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。
3,把和好的面团搓成长条,分割成大小一致的小剂子,豆沙馅放上收口捏紧,团成圆球,和包汤圆相似。
4,上锅大火蒸大约15分钟,熟透后端下篦子,把青团的表面刷上玉米油,防止干皮,即成。
二:面条
清明节吃面条是我们老家的一种美食习俗,用手擀面加上各式的打卤,好吃易做,寓意着顺顺利利。
打卤面做法:
材料:面粉,盐,金针菇,肉丝,黑木耳,葱,姜,生抽1勺,花生油少许,香菜末。
1,面粉里加入1个鸡蛋,少许淡盐水和成硬一些的面团。
2,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大薄面片,把面片折叠。
3,用刀把面片切成宽窄一致的面条,用手抖开面条就可以了。
4,把锅里放花生油,入葱末姜末爆香,放入肉丝煸炒均匀,加1勺生抽烹一下,然后倒入金针菇和黑木耳煸炒,加入水烧开,加盐调味即成。锅里烧开水以后,把面条煮上,开锅后面条浮起,捞出,舀上打卤即成。
三:馓子
油炸撒子最早起源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县,洪洞县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在这片土地曾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,所以,现在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制作。“撒子”古为寒食节的“寒具”,是一种传统美食。由于寒食节禁火,寒食节的前一日就称之为“炊熟”,人们在这一天会准备各式各样可供冷食的食物,留待后面几天吃,直到清明结束。所以,清明也有了吃馓子的传统习俗。
馓子的做法:
材料: 高筋面粉650克,鸡蛋适量,盐适量,温水适量,花生油适量。
1,首先盆中放入适量的面粉、鸡蛋、盐、温水和成软一些的面团,静置一个小时,擀成面片,切成条状。
2,盘起来放到盆里,倒入花生油继续醒面大约1小时。
3,用手缠起来抻一下,用筷子撑住,这样就可以准备炸制了。
4,锅里放入花生油烧至七成热,把馓子放入炸至金黄色,捞出控油即成。馓子一次可以多做一些,能吃好几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