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讲述:倔强有原因
不少年轻父母有这样的困惑:孩子太倔、太固执,想怎么做就怎么做。我们若是说得轻了,孩子当“耳旁风”,根本没反应;说重了,孩子不理解,觉得你在难为他,又哭又闹,弄得自己心里也很难受。孩子犯倔,犯拧,不驯服,实质是性格倔强,有主意,与父母的意志发生违背,坚持自己的感觉造成的。
妈妈讲述:孩子太倔强
儿子川川还不到六岁,在他的字典里,似乎从没有“犯错误”三个字。比如前些天由于爸爸的鞋子不小心放到了他的小画书上,他一下子把爸爸的鞋子和鞋架全部推倒在地上,任凭我们怎么讲道理,怎么吓唬他,也不承认错误。要是大人说话没对他的心思,就当作没听见,你怎么叫他喊他,也不理你,气得大人起急冒火了,他才无所谓地看着你,而且眼神中流露出的意思好像在说:“我就是这样,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!”急得我们有时候打他一下子,也不见效,用敌意的眼神看着你,也不哭,整个一个倔强的孩子。我该怎么办呀?
1、“我”在寻求关注。
孩子非常在乎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的地位,他会想出种种办法让爸爸妈妈注意自己。如果他发现发脾气、跟父母对着干是最有效的方法,他就会反复使用。
2、“我”自身发展的需要。
幼儿期是儿童开始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,是儿童个性开始萌芽的时期。这时的孩子自我意识十分强烈,凡事都想自己动手,如果遭到成人的干预和限制,就会产生逆反心理,表现出反抗、倔强等现象。
3、“我”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
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萌芽,他需要通过各种尝试来认识“我是谁?我有多能干?”开始,他发现乱扔东西能让妈妈生气,然后他发现只要大吵大闹、跟爸妈对着干他们就紧张,“原来自己对爸爸妈妈这么重要。”最后,养成了习惯,倔强就成了孩子用来显示自己重要的武器。
4、“我”受他人的影响。
孩子可能看见别的孩子因哭闹而得到好处;或争抢玩具时,谁哭得凶,大人通常就把玩具给谁。于是孩子开始模仿,如果真的能奏效,孩子就会继续使用这个手段,慢慢地成为了习惯。
5、“我”还没学会控制。
着急、要自己想要的东西,我们大人是可以控制自己或者通过与人沟通,说服别人满足自己的愿望的。可是幼儿大脑神经细胞容易兴奋不易控制,所以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会控制不住,只会用反抗或哭闹来解决。
6、“我”家庭成员不和谐。
由于家庭成员和环境不和谐,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爱的氛围,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形成气愤、反感、陌生的心理,使他对人对事都有种反抗的心理和行为,他体会不到爱,也不会爱别人。
7、父母对“我”的宠溺。
有些父母过分娇惯孩子,一切以孩子为中心,百依百顺,“蜜罐式”的生活养成了孩子任性、倔强、娇气、行为上有攻击性。